□林俊民
標品業務隨著證券市場30年的發展,生態體系不斷繁衍、優化,業務品種推陳出新、日益豐富。在監管政策的引導下,信托公司充分發揮制度優勢,堅決轉型發展,以滿足委托人的資產服務、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需求為目標,標品信托業務大有可為。
面臨的挑戰
在資管新規出臺后,信托公司高度重視轉型發展,下功夫、花力氣構建完善新業務體系。其中,標品信托業務就是新增長極。截至2023年6月,標品信托業務超5萬億元,在資金信托業務中占比超30%,是目前體量最大的業務品種。
標品信托業務與各類資管機構同臺競技,面臨跨界競爭與挑戰。第一,產品體系成熟,競品林立。無論是現金管理類、純債組合投資、固收+,還是權益類產品、混合類產品,都是產品經理在現行規則下設立,又由投資經理來投資各類標準化資產,不存在某類機構的獨有產品。第二,展業模式強調軍團作戰。如果說非標業務是特種兵作戰,標品業務拼的則是團隊作戰,強調協同分工。值得指出的是,標品業務線有基礎的團隊人數、信息系統等配置要求,有一定的投入門檻,但隨著管理規模上升,單位成本下降明顯,規模效應明顯。
形成核心競爭力
標品業務領域中,發揮信托制度優勢,特別是信托業務新三分類下,依托信托委托人的客群和股東資源稟賦,打造資產服務信托與資產管理信托雙輪驅動、相互賦能,形成信托公司發展標品業務的核心競爭力。
做到“特”、突出“特”,是信托公司發展標品業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唯有特色化、差異化的標品信托業務,才能精準滿足信托客群的需求。這也是標品業務市場對信托公司的定位。要實現這個發展目標,需要在“少”“強”“廣”等三方面下功夫。
第一,聚焦“少”。聚焦現有客群、服務現有客群是信托公司發展標品業務、實現轉型發展的基礎。信托公司投資者數量少、客均規模大。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,信托業資金信托投資者總數達133.26萬人,存量資金信托中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規模合計占比56.5%、非金融企業和個人投資規模占比分別為17.75%和25.78%。其中,個人投資者共127.88萬人,人均資金規模近300萬元,信托公司客群典型的“少而精”。
在現有監管框架下,信托公司無法覆蓋長尾客群,甚至無法覆蓋特定客群的全周期,即便在信托業務新三分類下,提出特需服務信托、家庭信托、法人及非法人組織服務信托等,放在全客群的視角下,依舊是特定的小客群。信托客群內涵價值高,發展潛力大,這是信托公司面對標品業務“紅海”,走差異化、特色化發展道路,找到市場“藍海”的最大底氣。
第二,打造“強”。在現有格局下,發展標品信托業務應重點發力,由點帶面打造相對優勢。以組合投資和大類配置為中心,做好三個增強:增強固收直投能力、增強遴選能力和增強組合投資能力。
第三,用好“廣”。用“廣”的服務信托打開客群入口。運用家庭信托、家族信托、特需信托以及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信托等,在服務現有客群的基礎上,進一步服務構建畫像清晰、特征明顯的增量委托人群體,為信托公司標品業務打開新天地。比如,家庭信托期限七成在10年及以上,具有長期性、穩定性特點。同時可探索建立信托服務職能,未來引入醫康養、特殊需求、風險隔離、家族治理、財富傳承等,注重合約安排和管理,嘗試投資到支付閉環,形成差異化的、有影響力的信托服務職能評價,標品信托業務就不囿于資管業務指標,增加差異化競爭賽道。
幾點建議
第一,行業生態建設。建議信托業協會、信托保障基金、信托登記公司等組織調研,調適優化現有機制,提供堅強的基礎設施體系,助力行業標品業務生態建設。
第二,建立符合信托特色的標品業務信息披露規則。中國信托登記公司等可以牽頭建立標品信托業務的信息披露規則,并根據自愿原則和監管約束,由信托公司定期更新、集中在行業平臺上披露,既有利于形成行業內部競合生態、打造行業在標品業務的整體形象,也讓信托公司的標品業務有外部約束。
第三,建議出臺標品信托業務政策。建議根據信托業客群特征和信托計劃設立目的,特別是在資產服務信托方面,差異化制定投資品種、集中度限制等。
(作者系廈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)